早在四、五百年前,就有一個被我們遺忘的「大肚王國」。然而從1990年代開始,學界開始尋找與探討原住民文化時,透過史料分析與整合,赫然發現這是一個傳說中的超級部落,甚至已經被證實是存在的大型王國。
大肚王國
康熙61年(西元1722年),巡臺御史黃叔璥於《臺海使槎錄》一文中說道:「大肚山形,遠望如百雉高城,昔有番長名大眉。」(註1)意思是說大肚山的形狀,遠看就像是百雉高牆,古代就有以大眉稱呼的方式。由此可知,「大肚」在清朝、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,甚至可能還有大型的部落存在。
大肚王國(目前已知約莫活躍於16、17世紀時,其存在期可能更早),是一個在當時臺灣中部的原住民「超級部落」。主要由巴布拉族、巴布薩族、巴則海族、洪雅族、道卡斯族等…建立的大型跨族王國。原先推測足跡範圍推測於南至鹿港、北至桃園以南之地,後來的範圍則以大肚溪上、中、下游的流域為主。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臺中市,以及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的一部分。
荷蘭人入侵
荷蘭人在獲得海盜情報之後,來到福爾摩沙,並未立即與大肚王國發生衝突。在熱蘭遮城日誌中甚至以vorst稱呼大肚地區的統治者(vorst意味君主),其權威之高可見一斑。
後來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,開始將目標轉向於原住民,1644年南下打通路時遭遇巴布拉族強力抵抗,失敗告終。荷蘭重整旗幟之後,靠著精良的武器與後勤補給,總算逼服了當時的反荷部落。
在牧師以「新港文書」方式翻譯與溝通,增加荷蘭人與大肚王國部落群的溝通之後,部落開始向VOC荷屬東印度公司表示臣服。儘管如此,大肚王國依舊保持半獨立狀態(註2),直至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。
鄭氏王朝衝突
西元1661年,鄭成功擊敗荷蘭人,入主臺灣,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。其實,並不像歷史書上所說,原住民熱情歡迎「國姓爺」歸來。反而大肚番王(註3)起身抵抗,和前往北屯屯兵取糧的明鄭王朝發生激烈的抗爭。此次戰役明鄭王朝的領將楊祖與其一鎮之兵,竟無一人生還。
荷蘭人失勢之後,明鄭軍隊取而代之,導致不少部落又回到以前的獨立狀態。明鄭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作為反清復明之需,所以實施「兵農合一」。因此大量開墾土地,卻也導致與大肚王國衝突不斷。
1670年明鄭將領劉國軒全力攻打沙轆社,屠殺至僅剩數人,幾乎滅族,歷史上稱之為沙轆社之役。
清領之後的大肚王國遺族
清朝施琅擊敗鄭氏王朝之後,臺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。雍正9年(1731年),過重的勞役與賦稅導致王國殘存部落與該處原住民群起抗爭,發生大甲西社番之亂。清朝政府用「以番制番」的策略,一邊攏絡一邊鎮壓原住民,大肚王國的各族族人紛紛逃離原居地,遷往埔里、南投一帶(註4)。大肚王國翌年宣告瓦解。
先民開拓
臺中大肚臺地歷史相當悠久,是臺灣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區域之一。在荷治時期之前,大肚山地區已經有許多平埔族與村社分布,這些平埔族最主要便是巴布拉人(Papora)。
平埔族多為母系社會,意味女性有著極大的權威。臺灣中部的平埔族男性主要的經濟活動為外出獵捕、水鹿、梅花鹿等野獸;女性則以農耕和補給為主。他們以芋頭、小米為主食,其次則是旱稻。族人的房舍主要利用木頭做為樑柱,用竹子做牆壁,形狀有如翻覆的船隻。日後,隨著外國政權入侵,以及清領之後漢人大量的移入、通婚,致使大肚臺地的平埔族逐漸漢化,漸漸地隱沒在人群之中。
生活不易
康熙收編臺灣於大清版圖之後,採用消極管理的方式,並頒布〈渡臺禁令〉,禁止人民攜家帶眷舉批遷往臺灣,導致早期先民在開發土地的過程相當困苦。
後來到了雍正在位之時,漢人大量來到臺中地區拓墾,先民自梧棲港或塗葛崛港(位於大肚溪出海口北岸)登陸後,先到的泉州人在大肚山西側海岸一帶定居,後到的漳州人與客家人則越過大肚山到臺中盆地開墾,等平原土地開墾得差不多時,就到條件最差的大肚山臺地墾荒。然而大肚臺地缺水,只能種植甘蔗、地瓜、花生等旱地作物,冬天又有強烈的東北季風通過與強烈的天然災害,可想而知早期大肚地區的居民,生活條件應該相當辛苦、生活不易。
大肚王國
康熙61年(西元1722年),巡臺御史黃叔璥於《臺海使槎錄》一文中說道:「大肚山形,遠望如百雉高城,昔有番長名大眉。」(註1)意思是說大肚山的形狀,遠看就像是百雉高牆,古代就有以大眉稱呼的方式。由此可知,「大肚」在清朝、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,甚至可能還有大型的部落存在。
大肚王國(目前已知約莫活躍於16、17世紀時,其存在期可能更早),是一個在當時臺灣中部的原住民「超級部落」。主要由巴布拉族、巴布薩族、巴則海族、洪雅族、道卡斯族等…建立的大型跨族王國。原先推測足跡範圍推測於南至鹿港、北至桃園以南之地,後來的範圍則以大肚溪上、中、下游的流域為主。荷蘭時期的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臺中市,以及彰化縣北部和南投縣的一部分。
荷蘭人入侵
荷蘭人在獲得海盜情報之後,來到福爾摩沙,並未立即與大肚王國發生衝突。在熱蘭遮城日誌中甚至以vorst稱呼大肚地區的統治者(vorst意味君主),其權威之高可見一斑。
後來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,開始將目標轉向於原住民,1644年南下打通路時遭遇巴布拉族強力抵抗,失敗告終。荷蘭重整旗幟之後,靠著精良的武器與後勤補給,總算逼服了當時的反荷部落。
在牧師以「新港文書」方式翻譯與溝通,增加荷蘭人與大肚王國部落群的溝通之後,部落開始向VOC荷屬東印度公司表示臣服。儘管如此,大肚王國依舊保持半獨立狀態(註2),直至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。
鄭氏王朝衝突
西元1661年,鄭成功擊敗荷蘭人,入主臺灣,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。其實,並不像歷史書上所說,原住民熱情歡迎「國姓爺」歸來。反而大肚番王(註3)起身抵抗,和前往北屯屯兵取糧的明鄭王朝發生激烈的抗爭。此次戰役明鄭王朝的領將楊祖與其一鎮之兵,竟無一人生還。
荷蘭人失勢之後,明鄭軍隊取而代之,導致不少部落又回到以前的獨立狀態。明鄭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作為反清復明之需,所以實施「兵農合一」。因此大量開墾土地,卻也導致與大肚王國衝突不斷。
1670年明鄭將領劉國軒全力攻打沙轆社,屠殺至僅剩數人,幾乎滅族,歷史上稱之為沙轆社之役。
清領之後的大肚王國遺族
清朝施琅擊敗鄭氏王朝之後,臺灣納入大清帝國版圖。雍正9年(1731年),過重的勞役與賦稅導致王國殘存部落與該處原住民群起抗爭,發生大甲西社番之亂。清朝政府用「以番制番」的策略,一邊攏絡一邊鎮壓原住民,大肚王國的各族族人紛紛逃離原居地,遷往埔里、南投一帶(註4)。大肚王國翌年宣告瓦解。
先民開拓
臺中大肚臺地歷史相當悠久,是臺灣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區域之一。在荷治時期之前,大肚山地區已經有許多平埔族與村社分布,這些平埔族最主要便是巴布拉人(Papora)。
平埔族多為母系社會,意味女性有著極大的權威。臺灣中部的平埔族男性主要的經濟活動為外出獵捕、水鹿、梅花鹿等野獸;女性則以農耕和補給為主。他們以芋頭、小米為主食,其次則是旱稻。族人的房舍主要利用木頭做為樑柱,用竹子做牆壁,形狀有如翻覆的船隻。日後,隨著外國政權入侵,以及清領之後漢人大量的移入、通婚,致使大肚臺地的平埔族逐漸漢化,漸漸地隱沒在人群之中。
生活不易
康熙收編臺灣於大清版圖之後,採用消極管理的方式,並頒布〈渡臺禁令〉,禁止人民攜家帶眷舉批遷往臺灣,導致早期先民在開發土地的過程相當困苦。
後來到了雍正在位之時,漢人大量來到臺中地區拓墾,先民自梧棲港或塗葛崛港(位於大肚溪出海口北岸)登陸後,先到的泉州人在大肚山西側海岸一帶定居,後到的漳州人與客家人則越過大肚山到臺中盆地開墾,等平原土地開墾得差不多時,就到條件最差的大肚山臺地墾荒。然而大肚臺地缺水,只能種植甘蔗、地瓜、花生等旱地作物,冬天又有強烈的東北季風通過與強烈的天然災害,可想而知早期大肚地區的居民,生活條件應該相當辛苦、生活不易。
註1:雉,此處指城牆的面積單位,長3丈、高1丈為1雉,約為300平方公尺。槎,音ㄔㄚˊ本意為木筏。乘槎、使槎意味搭船、渡海的意思。
註2:半獨立狀態是不接受基督教文化,不准荷蘭人定居,只允許荷蘭人需求性的通過,甚至也不設置荷語翻譯員,儼然就是雙方維持在一個不開戰的假性和平狀態。
註3:本處的「番」字,並非對原住民之醜化,而是古史以及傳統中文字昔以番作為外國的,或是異民族的稱呼方式。
註4:大肚王國部落在荷治、明鄭、清領時,除了有抗爭、臣服迫使轉移之外,亦有其他部落自主性遷移至臺灣各處的活動。所以當時候大肚王國22族、23族或者是17族,目前尚無法完整指出正確數字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