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計畫團隊
2743
2
本計畫實踐場域為東海大學西側的大肚山社區,因地緣關係,無論是早期交通不便或是今日生活圈交融的時代,東海大學和社區之間都有著深厚的互動關係。大肚山社區開發極早,因土質貧瘠且極度缺水,冬天又有強烈的東北季風,早期居民生活條件極差,是非常貧窮的聚落。民國99年台中縣市合併後,仍未脫離文化、經濟位居城市邊陲的相對弱勢地位;隨著人口結構與環境的快速變遷,展現地方智慧與特色的傳統技藝、建物與文史正逐漸消失中。長輩憂心社區集體意識無法延續,年輕人將失去與家鄉土地的連結,未來無法承擔社區發展的責任。此外,區域內的三所國中小學:四箴國中、龍峰國小與瑞峰國小,因弱勢學生比例偏高,均列為教育優先區名單;且文化不利的社會環境及家庭條件,也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及升學就業的選擇。
本計畫視社區發展及地方教育為一整體,國中小學不僅是培育地方人才之所在,同時也在地方文化傳承與社區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,舉凡地方文史採編與詮釋、學生鄉土情懷的培養、社區集體意識的凝聚、公民行動力的增能,甚至是地方產業的活化等,都可以融入學校課程設計中。
因此,本團隊連結社區組織/社群、國中小學及產業單位,創建「大肚山地方知識平台」,有計畫地記錄地方文史與當代生活;同時啟動「社區行動據點」,持續捲動社區與凝聚意識。本校亦與三所國中小學結盟發展「以在地為基的螺旋式課程」,透過連結生活情境與學科知識的創新課程,引導學生從認識社區、探索在地到展開社會實踐行動。此外,透過大學課程與在地資源整合機制,進行在地內容的挖掘、詮釋與轉譯,開始發展地方遊程、主題策展、文化商品等。
本計畫改變了與國中小學及社區組織的互動關係,藉由跨組織及跨社群協作,一起找到解決兒少教育與社區發展的新途徑;不僅對學校校訂課程產生結構性影響,同時促使不同使命的組織,發展成互利共榮的生態系統,為地方教育及社區發展建立新典範